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实验教学,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以及林业现代化对高等农林院校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秉持“以生为本、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理念,依托“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58项国家、省教改项目,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创建了“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
一个引领:将我校梁希、郑万钧等中国林业先驱爱国为民、勇于探索精神和当今前沿科研与工程成果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融入实验教学,构筑“课程思政+实验教学”育人新生态,培养学生学林知林爱林情怀。
三个举措:一是优化“三衔接”实验课程结构。围绕“教什么”,以国家科技奖等重大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简称:虚仿)实验课程为突破口,拓展实验内容,推进实体实验与虚仿实验资源链、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链、实验教学与林业产业链的衔接,实现实验教学从“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素质提升”转变。二是打造“三协同”实验教学平台。聚焦“怎么建”,以建设虚仿实验教学共同体为牵引,强化“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实现实验平台从“自建自用”向“共建共享”转变。三是构建“三贯通”实验教学模式。立足“如何学”,以增设自主实验层为纽带,推进专业间、实验层、课内外三贯通,创新“课岗赛研创”一体化实验教学机制,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探索”转变。
改革成效显著。五年来,教师实验教学精力得到优化重构,信息化能力显著提高,学生个性化、泛在化学习习惯已形成,设计开发、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能力显著提升。教师发表教改论文176篇,获国家虚仿实验一流课程7门,位居全国前10。与2016年比,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满意度、实验竞赛一等奖数量、参与大创项目的比例分别提高18%、11%、42%和36%。获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金奖5项,位列全国第6。
成果广受社会好评。李坚、陈学庚、刘仲华等院士和教育部林学类教指委认为:“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很好的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成果被全国200多所高校分享,在40多所高校推广应用;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130余次。
